【中國能源報】編者按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的定策之年。這一年,能源行業大勢與大事不斷涌現,從年初的電改9號文到年末的巴黎氣候大會,期間穿插著核電重啟、氣價并軌等一系列深刻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能源事件。歲末已至,《中國能源報》編輯部特別策劃推出“2015中國能源年度記憶”,回顧能源行業不平凡的一年。
電改再起航
電力再重塑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電力體制改革亦然。從1997年1月電力行業政企分開,到2002年《國務院關于印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02〕5號),再到2007年《關于“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實施意見》,我國電力體制改革逐漸走向深入。2015年3月,《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發布。11月30日,“9號文”6大核心配套文件出臺,電力體制改革繼往開來,再次啟航。
“9號文”延續了5號文“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改革思路,又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征和內涵。新電改將在進一步完善政企分開、廠網分開、主輔分開的基礎上,有序放開輸配以外的競爭性環節電價,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用電計劃;推進交易機構相對獨立,規范運行;繼續深化對區域電網建設和適合我國國情的輸配體制研究;進一步強化政府監管、電力統籌規劃、電力安全高效運行和可靠供應。換言之,新一輪電改將逐步打破壟斷,改變電網統購統銷狀況,推動市場主體直接交易,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電改方案在執行中出現問題時,須及時修正,不應動輒否定全盤;小有成績時,須切忌冒進。小步走,不停步。電改再啟程,需兼備勇氣和耐心。(賈科華)
氣候談判開花結果
中國貢獻不容忽視
在綿延數十年的國際氣候談判進程中,2015年無疑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年。巴黎當地時間12月12日,全球氣候治理迎來里程碑——時隔近20年,《公約》下第二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減排協議《巴黎協定》達成。在堅持“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前提下,《巴黎協定》為模糊的后京都時代全球減排行動指明了方向,要求在本世紀末實現2℃的全球溫升控制目標、努力實現1.5℃的目標,并通過“自下而上”的務實方式推進減排,而非屢試屢敗的“自上而下”強制減排。
國際觀察家們一致認為,《巴黎協定》的簽署,意味著化石燃料的時代已成過去,一個由清潔能源主導的嶄新能源時代即將開啟。與此同時,這場二戰以來最復雜的國際談判最終開花結果,也為未來解決更多國際問題提供了難得的范本。
巴黎氣候大會能夠取得成功,中國在會場內外的積極作為是決定性因素之一。11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臨巴黎氣候大會現場并發表重要演講,為本次氣候談判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推動力。
在此之前,中國先后與印度、巴西、歐盟、美國、法國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為彌合分歧積極行動,并于2015年6月按時向聯合國提交“自主貢獻”文件,承諾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屆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同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9月,在發達國家氣候援金遲遲不到位的背景下,中國率先垂范,承諾出資200億元人民幣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充分展現出一個負責任大國在國際重大問題中應有的擔當。(于歡)
華龍一號不負眾望
國之重器內外開花
“十二五”收官,沉寂四年的中國核電內外開花。
繼年初核電建設重啟以來,中國核電在2015年的最后幾天再迎好消息——福清核電6號、防城港核電3號機組先后獲準開建,華龍一號國內示范及海外項目參考機組隨之增至三臺。
與此同時,國家領導人不吝以“國之重器”寄語中國核電,并在出訪期間多次親身“推銷”中國核電技術,自主核電品牌的實際表現也不負眾望。華龍一號在2015年接連落地英國和阿根廷,并成功挺進非洲和東南亞等國。至此,華龍一號的身影已經出現在全球超過20個國家;CAP1400也在南非、土耳其等目標國市場開發中取得階段性成果。無論是出口老牌核電強國,還是登陸新興核電國家,自主核電技術的左右開弓意味著中國核電正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
從全球范圍看,后福島時代,一度停滯的核電建設正再現復興之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有14個國家在建核電、40多個國家正積極謀劃發展核電。作為后來者,中國核電經歷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之路,30多年從無到有、由大到強,以先進的核電技術、領先的設計建造能力、全球最大的裝備產能及裝機規模為標識的中國核電,已成功躋身世界核電發展的第一方陣。(朱學蕊)
國際油價跌入谷底
國內油企被迫“入冬”
始于2014年的新一輪油價下跌在2015依然看不到絲毫反彈跡象。最悲觀的分析認為,跌跌不休的油價來年將持續探底,很有可能降至每桶30美元、甚至20美元以下的歷史低點?!?
作為一種全球化的基礎能源產品,國際油價的長周期大跌勢必影響每一個國家,中國也不可能獨善其身。油價巨幅下跌直接拖累油企盈利水平,進而極大抑制其上游投資積極性,最終對行業長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投資3年來首次下降,累計利潤總額同比暴降68.7%。受此影響,上半年全國石油和化工利潤總額下滑了25%。
與此同時,當前國內石油的平均生產成本已明顯高于國際油價, 原油生產已進入虧損狀態。加之今年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12次下調,天然氣價格亦有兩次下調,多方因素疊加導致國內油氣企業盈利能力面臨嚴峻考驗?!皟赏坝汀钡娜緢箫@示,石化雙雄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均同比大幅下滑50%以上。
有鑒于此,12月15日,當國際原油價格已跌破40美元/桶的關口,年內第24個調價窗口來臨時,為避免國內油企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國家發改委決定暫停此次成品油價格調整。凜冬已至,但最寒冷的時刻或許還未到來。業內普遍預計,2015年并非油企最難過的一年,即將到來的2016年情況可能更糟??梢灶A見的是,“應對低油價挑戰”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成為石油行業必修課。(仝曉波)
電力裝機突破14億千瓦
供應過??殖伞靶鲁B”
電力行業正面臨數十年來未有之變局。
在此之前,應對短缺、保障供應曾是我國電力行業發展的唯一主題。但隨著近年來發電能力的持續高速增長,以及經濟發展進入增速換擋期,我國電力供需形勢在2015年迎來了供應過剩的全新局面。同時,考慮到電源建設周期產生的慣性效應,未來2-3年,我國電力裝機仍將維持高速增長態勢,期間電力供需過剩局面恐將持續。
自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發電裝機容量持續高速增長,凈增規模超過10億千瓦,其中,“十二五”期間年均新增電力裝機約1億千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電力支撐。2015年11月底,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容量突破14億千瓦,同比增速高達9.7%。但在需求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卻屢創新低,2015年增速低于1%,更是創下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與1995年以來年均10%的增速形成崖谷之別,供需形勢也因此逆轉。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的定策之年。面對電力過剩,如何把控建設規模和節奏,合理制定電力發展規劃,實現高效、綠色發展,是電力行業的一大挑戰。轉“?!睘椤皺C”,電力行業須有大魄力、大作為。(賈科華)
風水裝機穩健增長
棄風棄水持續惡化
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格局呈現典型的逆向分布特點,水電、風電等清潔能源也不例外。豐富的水電、風電資源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等地區,在為規?;_發提供了有利條件的同時,也造成了電力外送難和消納難的突出問題。
2015年,我國水電、風電開發繼續保持快速增長。1-11月份,水電裝機增加超過1300萬千瓦,風電超過2000萬千瓦,增幅分別為6.4%和26.8%。二者均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裝機總量目標,其中風電裝機達到1.1億千瓦,超額完成10%以上。
收之桑榆,失之東隅。在裝機容量穩健增長的同時,2015年水電、風電棄電亦有增無減。在來水較少的情況下,2015年水電棄水狀況較2014年卻未現好轉,保守估計棄水總量仍將超過400億千瓦時;棄風情況則愈發加重,僅從2015年上半年數據看,全國棄風電量已達175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01億千瓦時,平均棄風率15.2%,同比上升6.8個百分點。
2015年之所出現嚴重的棄水、棄風,與全社會用電量增速放緩不無關系,但粗略估算,兩者棄電總量在800億千瓦時左右,大約只占全社會用電總量不到1.5%,可否通過電網優化調度予以解決?同時,棄風頑疾已持續多年,為何電源企業面對嚴峻消納形勢不愿控制節奏,依然堅持大干快上?在水電、風電持續大發展的背后,更多問題值得深思。(賈科華)
無電人口時代終結
12月23日,青海省全面解決無電人口通電工程竣工投運,實現電力全覆蓋。至此,中國最后9614戶、3.98萬無電人口揮別無電時代。
由于地域遼闊,施工難度大,供電成本高,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肅等偏遠地區一直是我國無電人口集中區。在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氣候最惡劣、環境最艱苦的當屬玉樹藏族自治州,全國電力供應的最后盲區即包括該自治州下轄的6縣,以及相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轄的3個縣。
2013年,《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3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15年年底解決273萬無電人口用電問題,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到年底讓最后20萬人用上電的硬指標。2015年8月1日,針對全國最后3.98萬無電人口的通電工作,國家能源局召開解決最后無電人口用電問題的工作協調會,把關通電任務“最后一戰”。
目前,雖然無電人口已全部實現通電,但并不代表其用電問題已得到完美解決。事實上,部分地區仍面臨嚴重缺電問題,尤其是對于目前只是采用獨立光伏電站的人口來講,其供電問題仍然突出。電力是民生問題,也是當地經濟社會更好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通電只是一個新的開始,穩定的電力供應值得期待。(武曉娟)
天然氣出現相對過剩
市場化改革動作頻仍
進入2015年以來,國際油價持續暴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我國的天然氣需求增速隨之大幅下滑,呈現出“供需寬松”的發展態勢,業者的擔憂也由先前的“氣荒”轉為“荒氣”,2020年天然氣發展目標最終能否實現存疑。
硬幣總有兩面,“供需寬松”恰為推進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此背景下,國家發改委年內兩度發文下調天然氣價,同時力推氣價市場化改革,釋放天然氣下游市場的發展活力。4月1日,非居民用存量氣和增量氣門站價格實現并軌,同時試點放開直供用戶用氣價格。11月20日,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下降0.7元/方,非居民用氣由最高門站價格管理改為基準門站價格管理,供需雙方可以基準門站價格為基礎,在一定范圍內自主協商確定具體門站價格。
在被視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5年,無論從政策推動層面看,還是從天然氣市場化貿易的實踐看,國家推進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決心已十分明晰。2015年4月,在國家發改委、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開始試運行。交易中心在籌備之初就確定了“由國家發改委協調、新華社主導、上下游企業深度參與”的思路,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三桶油”等10家企業聯合出資組建的架構。
與此同時,當前大熱的“互聯網+”也為建設天然氣市場化交易體系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圍繞天然氣市場化交易與互聯網的融合,民營企業年內頻頻主動觸“網”,其中一個典型事例為9月19日,新奧集團旗下的全國首家液化天然氣(LNG)全產業鏈電商服務平臺——“好氣網”上線。(仝曉波)
光伏裝機爆發式增長
產業發展尋求質變
經過數輪整合與洗牌,光伏產業在2015年少了些急躁,多了些理性。在擺脫盲目擴張的思維后,光伏企業對質量、技術及市場更加關注,多數在2015年扭虧為盈,其中排名前十的光伏組件企業平均毛利率均超15%。
近年來,中國光伏裝機規模呈現幾何級增長,并在“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實現了新突破。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光伏新增裝機1010萬千瓦,國內光伏累計裝機總量超過3500萬千瓦,順利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預計年底這一數字將突破4000萬千瓦,屆時中國將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光伏應用市場。
光伏產業整體向好與國內政策導向密切相關。2015年,國家能源局首次提出光伏“領跑者”計劃和光伏“精準”扶貧政策,均將發展重點放在光伏產品質量監測上,有序引導了國內光伏制造從追求規模擴張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實現從高補貼政策依賴模式向低價補貼競爭力提高模式的轉變。2015年底,光伏產業在金融支持上又獲重大突破——光伏首次被中國人民銀行列入《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此舉將大幅改善銀行、信貸等金融資本投資光伏的信心。
2015年是新電改元年,得益于電改對可再生能源的利好預期,以及限電棄光、補貼拖欠情況的改善,可以預見,光伏在“十三五”期間必將迎來超越以往的大發展。(鐘銀燕)
“一帶一路”落地
能源基建先行
2015年,醞釀近兩年的“一帶一路”戰略高調落地,能源基建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開年之初,“一帶一路”即成為輿論關注的交集。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三次提及“一帶一路”,這個傳承古風的現代化大戰略隨之成為兩會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輿論的期待很快變成了現實。4月下旬,中國和巴基斯坦簽署了以能源和基建項目為主體的51項合作協議和備忘錄,其中超過30項涉及中巴經濟走廊,相應投資額達28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中巴經濟走廊的總投資額預計將高達460億美元,這個數字相當于巴基斯坦GDP的1/5,也是中國海外投資的最大手筆。
中巴經濟走廊從中國新疆喀什一路向南綿延3000公里,直至巴基斯坦南部的印度洋出??诠线_爾港。作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中巴經濟走廊恰好位于“一帶”和“一路”的疊合之處,它的建設不僅將成為兩國的經濟傳動桿,也將有效推進中亞地區的融合發展,同時為“一帶一路”的后續項目起到必要的示范作用。(于歡)
能源裝備寒市圖強
轉型升級好事多磨
企業忙糊口,政策謀做強,這是2015年我國能源裝備產業呈現出的兩大新趨勢。
延續“十二五”中后期下行態勢,收官之年能源裝備投資、消費和出口均未見回暖,訂單大幅下滑,二重、武鍋連虧退市,海工裝備更成棄單重災區。在此背景下,無序低價競爭、回款難等問題愈演愈烈,企業面臨生死考驗。
窮則思變,企業紛紛嘗試拓寬業務領域、升級主業、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綠色制造等高端制造形態,力圖以增值的回報激發用戶訂貨熱情,開辟新的需求增長空間。政策層面,我國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以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攻方向,電力、海工等作為主推領域,明確制造強國第一個十年目標的發展路徑。
一面是水深火熱的生計大戰,一面是以智造為主線的中國版工業4.0大潮。在此形勢下,裝備企業更要保持冷靜,理性跨界混搭。首先,核心技術、集成能力不足仍是掣肘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因;其次,考慮到能源裝備離散型制造的特性,實現智造需要解決多重技術和智造裝備問題。
可喜的是,首臺套保險新政的實施首次為解決應用難題作出制度嘗試,國際產能合作則為國產裝備出海創造了外部條件。同時,隨著二次再熱機組、超高水頭抽蓄機組、核主泵、高壓柔直換流閥、大型空分壓縮機組等一批清潔能源裝備研制成功,能源裝備產業正向著高效、綠色的方向升級。(胡清)
超低排放擴圍提速
煤電迎來“加強版”
2015年12月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2020年前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大幅降低發電煤耗和污染排放。
高效清潔發展一直是電力行業追求的目標,作為我國電源結構中的主力軍,煤電也一直在找尋適合自己的清潔發展之路。事實上,2014年年中,我國部分燃煤發電企業已開始主動推行并實現超低排放,開啟了煤電煙氣超低排放探索之路。
當年9月,《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印發,提出要實現供電煤耗、污染排放、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三降低”和安全運行質量、技術裝備水平、電煤占煤炭消費比重“三提高”,打造高效清潔可持續發展的煤電產業“升級版”,并要求東部新建機組基本達到超低排放,中部原則上接近或達到,西部地區則列為鼓勵類。由此,超低排放在全行業正式推廣開來。
2015年12月11日,《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作方案》印發,要求到2020年“全國所有具備改造條件的煤電廠力爭實現超低排放”。該方案覆蓋范圍較《行動計劃》明顯擴大,東、中部地區達標時間節點也提前2至3年。超低排放正式擴圍提速,煤電迎來“加強版”。
但《工作方案》對于“具備條件”的描述仍較模糊。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行煤電超低排放,亟需相關各方統籌經濟性和技術可行性,避免“一刀切”。(賈科華)
電動汽車大提速
充電設施忙布局
在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此前不溫不火的電動汽車在“十二五”收官的達標之年迎來一波強勢爆發。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前11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達27.92萬輛,同比增長4倍,其中以純電動汽車的產量貢獻最大,特別是純電商用車產量突破9萬輛,同比增長11倍之多,超過同期全球其他國家同車型產量之和。純電動乘用車產量則高達11.72萬輛,同比增長3.5倍。
盡管電動車推廣單純依靠補貼等政策驅動的發展模式仍未現本質改變,但在綠色發展已成全球共識的當下,電動汽車爆發式增長的前景不應被質疑,“2020年新能源車保有量達500萬輛”的目標似遠非遠。
電動汽車提速疾行,與之相配套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也已蓄勢待發。2015年11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目標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萬個,以滿足全國5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巨大的市場缺口讓海量社會資本蠢蠢欲動。
然而處于爆發前夕的充電設施產業還需解決幾個棘手難題,首先是充電樁統一國標懸而未決,兼容性、安全性問題首當其沖;其次,動力電池技術尚待革命性突破,充電焦慮仍難擺脫。展望未來,平臺間的有效互聯、支付交易的便捷互通、快充樁如何布局、慢充樁如何運維、電動汽車的智慧功能如何體現……一系列的疑問中蘊藏著無限商機。(姚金楠)
煤市極寒難回暖
順勢轉型求突圍
環渤海動力煤指數跌破400元,重回十年前的“3”時代;煤炭庫存連續47個月超過3億噸,過剩產能無處消納;逾八成煤企虧損,在大打價格戰的同時降薪減員、出售資產以求自保;霧霾當前,難辭其咎……在中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占主導地位的煤炭行業,2015年依然感受不到一絲暖意。
消化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是目前煤炭行業難啃卻又不得不啃的兩塊硬骨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效低、污染重的粗放發展模式已走到盡頭,等、靠、要的做法也無力拯救煤企。危機面前,煤炭行業要轉“危”為“機”,在持續不斷的改革中順勢而為尤為關鍵。
一方面,國家層面將“兼并重組”列為解決過剩產能的渠道,煤企面臨能否讓“因政策調整而無市場”的煤礦有序退出,同時提質增效促進優勢資源重新組合的考驗。另一方面,煤炭清潔利用規劃頻出,構建清潔、高效、低碳、安全、可持續的現代化煤炭清潔利用體系才是煤炭行業的生存之道。此外,面對煤礦改制難題,煤企有必要卸下“吃大鍋飯”的思想桎梏,通過信息化科學管理改變舊機制。(武曉娟)
能源局力推能源互聯網
政策未出企業爭先試水
“能源互聯網”無疑是2015年行業熱詞之一,國家能源局相關部門也正在積極醞釀能源互聯網行動綱領,正式文件的出臺只是時間問題。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理念、先進信息技術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正在推動能源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的興起。能源互聯網作為推動我國能源革命的重要戰略支撐,對適應可再生能源規?;l展、提升能源開發利用效率、推動能源市場開放和產業升級、提升能源國際合作水平等具有重要意義。
能源與互聯網的結合絕非簡單的技術引進。現階段能源互聯網業態尚顯模糊,當前能源業界對能源互聯網模式的嘗試多屬于能源的、互聯的網絡系統,與頂層架構的能源互聯網尚有區別,但這并未影響傳統能源及新能源企業對能源互聯網的追捧。事實上,正在圍繞“能源互聯網”謀篇布局不僅限于能源企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也在謀劃各自的“能源互聯網”戰略。與此同時,新電改從電網中釋放出的能量空間也需要能源互聯網來承接,面對巨大的市場機遇,以協鑫、遠景、陽光為代表的新能源企業,正積極從清潔能源電站、微網儲能、綠色交通、智慧城市等方面探索實踐能源互聯網。(鐘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