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電工行業目前還處于一個輝煌時期,但必須要看到其中的危機。”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提醒說。
在10月29日于南京舉行的第六屆中國智能電工技術論壇上,他一再強調,電工行業常規產品的增長已經越來越難以支撐行業的高速增長,而且,“行業如果不加快調整,那么已經實現的成就將難以持續。”
行業凸顯瓶頸之危
改革開放以來,電工行業進入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更是迎來了發展史上最好的機遇期。
“但是,在連續幾年產量達到1億千瓦之后,我國發電設備行業的新增訂單不足已經成為行業難以保持逐年增長的主要矛盾。”蔡惟慈介紹說,事實上,繼發電設備之后,今年輸變電制造業也出現了訂單不足、供大于求、惡性競爭加劇的矛盾。
盡管變壓器和高壓開關行業還不像發電設備行業那樣已經越過產量高峰,且今年的困難局面存在某些非正常因素,但其產能的嚴重過剩卻已是嚴峻的現實。
而在電線電纜行業,一大批中低端電工產品不但產能早已嚴重過剩,還引發了業內的惡性競爭,更有甚者,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行業自殺行徑也是屢屢發生。
與此同時,電工行業中低檔產品的出口前景也不甚樂觀。
電工產品一直是機械產品出口中的拳頭產品,但是近年來,中低檔電工產品正遭受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尤其是在人民幣匯率進入上行通道的背景下,簡單地依賴傳統中低檔產品擴大出口已經越來越不可行。
“目前電工行業的總產值、利潤總額、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等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已經出現了落后于機械全行業平均速度的苗頭。”蔡惟慈列舉了幾個數字:電工行業的產值增速滯后于全行業4個百分點以上,在13個主要分行業中排名第九,電工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低于機械全行業1.15個百分點。
“通過這些對比,可以看出,電工行業雖然是機械工業各主要分行業中權重第二的大行業,但與汽車、工程機械等新興產業相比,可謂相對‘成熟’,因此其成長性相對偏弱,因而發展勢頭跟不上機械全行業的平均增速。”蔡惟慈表示,“因此,尋求突破瓶頸之路已經成為電工行業的當務之急。”
“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尋求新的增長點,以保持行業的繼續增長。”他提醒說。
高端裝備大有可為
那么,其突破點又在哪里?
在蔡惟慈看來,“十二五”時期,電工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主要有包括高端電工電氣產品和現代制造服務業等。
他進一步解釋說,固守原有的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導致行業增長乏力,其解決之道在于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結構調整,加快自主創新,積極發展新的增長點——高端產品和現代制造服務業,以較低的實物需求增長來支撐行業的發展。
而之所以電工行業還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其首要原因在于高端裝備差距明顯。
“一是一些戰略性新興產品正在世界范圍內加緊研發,誰率先突破誰就占有未來市場近乎無限的增長機會。”蔡惟慈分析說,例如智能電網裝備已成世界熱門話題,智能電網的概念對從發電、輸變電到電力用戶終端各個領域電工裝備技術升級的促進作用是難以想像的,這其中就蘊含著巨大的增長空間。
再如,隨著風電的高速發展,發展大容量儲能調峰設備已經越來越迫切,如果在技術上找到好的解決方案,其產業前景肯定極好。而伴隨著電動汽車的發展,性價比優越的高儲能比、長壽命電池以及汽車用高效電機電控裝備也已呼之欲出。
此外,高轉換效率、高可靠太陽能光伏發電和光熱發電設備及相關特種專用材料,在新能源產業發展中都有很多機遇。“以上僅是少數舉例,這些新領域的電工電氣產品,一旦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其市場空間將極其廣闊,足以支撐行業突破目前需求趨緩的瓶頸約束,實現跨越式發展。”他說。
與此同時,目前我國有些高端裝備主機雖能生產,但若干關鍵配套零部件尚受制于人,若突破這些核心環節、延長產業鏈,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全行業的附加值。
例如常規發電機組的主機雖然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大型電站鍛件、高壓閥門和控制系統等關鍵配套產品很薄弱,焊接轉子等新工藝技術尚依賴于人,這些環節不解決,不但產業發展主動權受限,而且利潤大量外流。
再如,直流輸電裝備的制造雖然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系統開發和設計能力尚有很大差距,為變壓器、高壓斷路器等主設備配套的高壓絕緣套管、出線裝置、操作機構、分接開關、直流場設備、優質矽鋼片等還未能完全自足。
現代服務業亟待挖掘
“同時,電工行業亟待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蔡惟慈認為,目前的產業形態以傳統的加工制造業為主,加工能力強、服務能力弱,主要靠有形產品銷售,而不善于系統集成和工程成套服務,過度依賴實物產品的生產,產業價值鏈短,資源消耗大,附加價值偏低。
出口市場也大有可為。據了解,與發電設備相比,輸變電設備出口明顯落后,不但出口比重低,而且交鑰匙工程少,今年1~7月發電設備出口7.67億美元,而變壓器出口僅為1.76億美元,去年發電設備出口已占年產量15%左右,而變壓器出口額(23.8億美元)尚不到全部銷售收入(2416億元)的7%。
“此外,提升質量形象也是轉方式、調結構、開辟新增長空間的重點。”蔡惟慈強調說,過度競爭,低價格、低質量的惡性循環,將使中國制造業走上不歸之路,而質量和品牌的提升則是“轉型”、“調結構”的應有內涵,不管是高端產品,還是量大面廣的常規產品,只要樹立高檔質量和品牌形象,就能極大提升附加值。
他還提出了幾點對策,如轉變觀念、鼓勵創新、強化基礎、兩化融合、引導市場、培養人才等。
“國家已經將高端裝備制造業列為‘十二五’要加快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對此要有政策敏感性。”他囑咐說,一定要根據產業政策的導向,適時轉變發展觀念,由追求規模和總量轉向追求水平、質量和附加值。
“在新的背景下,我們引進技術已經越來越難,高端裝備靠引進技術發展不太現實,因此今后應加大自主創新的能力,另一方面,隨著高端零部件需求量的增長,國產化的市場條件已經逐漸形成,今后應加強關鍵零部件和特種專用材料及關鍵基礎工藝的攻關。”蔡惟慈強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