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劉世錦
現在大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有一個認同度比較高的看法,即中國經濟還有較大的持續發展的潛力,至少在今后10年,或者15年、20年,仍有可能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比如8%左右,往后可能偏低一點,比如6%左右,放到一二十年后的中國經濟環境中看,這個速度也是不低的。
從工業發展的角度看,也將有一些重要特點:
1、工業中重工業比重仍處在高位(70%以上),至少還可以保持5-10年的時間。國內工業化、城市化的需求拉動。
2、輕工業仍然可以保持一定增長和份額。中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優勢仍然明顯。出口仍可保持較高增速。
3、技術密集型產業或先進制造業(重工業中比重最大的部分)增長更快。國內產業升級和創新的需要。
4、相當多行業向產業鏈中高端過渡趨勢加快。制造環節的質量提升,精密制造能力增強。與制造相配套的研發設計、融資、物流、金融、會計審計、售后服務等環節比重增加,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增長。
5、制造業的區域集中化、專業化水平提高。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結構雷同的局面將有改觀。
6、產業的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進一步提高,國內外、國內不同地區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更趨密切,更多采取產業集群方式,已有的產業集群也將逐步升級。
總的來看,中國的工業也還有相當大的可持續增長潛力。但這樣一個樂觀的估計并不意味著潛力就是現實。要使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充分而比較均衡的發揮出來,今后一個時期需要認真應對至少三個方面的重要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在要素成本加快上升的背景下,能否通過切實有效的創新,應對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在中長期,則是形成以技術進步為基礎的新的國家競爭優勢。近幾年,人(勞動力)漲價,地漲價,石油、煤炭等能源漲價,電也要求漲價(由于價格管制不能隨需求漲價),鐵礦石、有色金屬原料漲價,最近一個時期則是糧食漲價。有幾個標志性事件。一是“民工荒”,并不是說中國現在勞動力真的不夠了,而是說你繼續給過去的低工資,他不愿意干了,工資提高,福利改善,人就有了。這意味著,過去我國維持了二十多年的低價勞動力供給的情況正在發生轉折性的變化。二是石油價格突破100美元。這表明,諸多復雜因素,其中包括中國、印度和其他一些新興經濟體快速增長所驅動的全球第二輪工業化浪潮,正在帶動全球初級產品的價格上升。三是最近的農產品漲價,并不是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出現。去年農業豐收,包括漲價幅度很大的農產品,供給并沒有出現大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出現價格上漲令人深思,說明問題主要不在供求,而在成本。把以上情況概括起來,用經濟學的語言講,就是要素成本上升,而且上升似乎有加快的趨向。
現在人們關心的是這種要素成本上升會不會傳導到消費價格指數,就是CPI,導致物價上升加快,出現全面通脹。這里有一個基本的關系,就是要素成本上升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比較或競賽。過去許多年,中國的要素成本偏低,勞動生產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出現了高增長、低通脹的格局,前幾年我們擔心的不是通脹,而是通縮的問題。當要素成本上升加快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因素。不同行業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和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差別較大。那些較多使用人工、使用自然資源,較少使用機器、采用大規模生產方式的行業,成本推動價格上升的壓力會大一些,漲價也會從先從這些行業開始。農產品已經漲價,能源和原材料行業也在漲價或要求漲價,下一步,以人工為主的服務業是否也會漲價呢?最近正在爭論的大學學費漲價,也許是一個信號。制造業由于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空間較大,化解成本上升的能力較強,加上競爭充分,漲價可能性最小。但當我們看到一些制造行業,比如彩電行業,利潤已經很薄,如果到了成本降無可降,否則將出現全行業虧損,而社會還有對其產品需求的時候,漲價也不是不可能的。今后一個時期,如果說我們不得不對付通脹壓力的話,主要壓力、也是最難對付的,將來自成本推動的通脹。
應對這樣的通脹,一方面采取適當措施,使價格上升平緩一些,處在可控制、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要使勞動生產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而在現階段,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來源就是創新。應該強調的是,我們講的自主創新,既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組織、體制和政策上的創新,比如企業內部管理方式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政府管理經濟方式的創新等。在很多情況下,沒有這些創新,技術創新也出不來,出來了也用不上、用不好。從中長期看,在中國的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步減退后,要通過創新形成新的國家競爭優勢。一定意義上說,對付成本推動型通脹,實質上是一個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問題。從這個角度理解中央所提出的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第二個挑戰是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能否推動資源、環境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為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建立長效機制。這幾年資源約束的問題講得很多,那么,資源約束是不是一個新問題?其實,人類的經濟活動從來都是在資源約束下進行的,差別在于有些地方、有些時候小一些,有些則大一些。在市場經濟有效起作用條件下,資源約束的大小表現為價格的高低,資源約束加強,價格上升,人們就要增加供給,促進節約,如果價格再高,人們還會去發現新的替代品。以能源為例,現在我們廣泛使用的能源產品,如石油、電力、核能等,它們的大規模使用也就是一百多年,有的是幾十年時間。在今后幾十年時間,還會有一些基礎性的能源產品問世。所以,如果價格和市場是有效的,對資源約束的問題大可不必悲觀。問題在于如果價格不大起作用,我們就會看到,一方面人們大談資源約束,一方面又在大量浪費,原因在于節約與他的利益沒有多少聯系。環境保護也是如此。一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發生污染,它把污染物排到企業外部,讓企業外部的人、讓社會承擔其后果,這就是企業內部成本外部化。從企業來說,治理污染的成本不用支付了,變成了企業的利潤。這樣的企業利潤是不真實的,成本是不完全的。解決這樣的問題,過去我們以為只有靠政府管制,市場是無能為力的。前兩天我們召開了一個研討會,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的創始人、董事長介紹了美國、歐洲和其他國家正在興起的氣候交易的情況。估計多數人可能是第一次聽到“氣候交易”這個概念。導致大氣環境變差的多種氣體,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可以被設計為金融產品,在適當的市場和監管體系下進行交易,大大優化了節能減排的資源,產生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氣候產品交易被認為是21世紀最有潛力、最能產生新價值的領域。所以,即使環境保護這個領域,通過創新,市場機制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資源和環境產品形成機制的改革并不必然引起價格上漲,但有時特別是在價格被低估的場合會引發價格上漲,這與我們控制通脹的目標會發生矛盾,所以,這樣的改革,時機和方式的選擇也很重要。但是,無論如何,如果我們把節能減排不僅僅當成短期口號,而是要形成長效機制,要真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資源和環境領域使價格、市場起作用的基礎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個挑戰,是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能否通過有效控制資產泡沫,推進資本化進程。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和完善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改革初期,先是取消糧票、布票,放開消費品價格,以后逐步減少和取消計劃配額,放開了大多數生產資料價格,也就是說,使企業生產的產品商品化、貨幣化。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生產要素,包括企業、住宅、土地、人力資本等,開始貨幣化、市場化,開始了中國的資本化的進程?,F在大家很關心的股市、樓市,就是資本化進程的產物。這個資本化進程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對提高效率、技術進步、增強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都至關重要。我們現在講的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創新型國家等,都離不開這個資本化進程??梢哉f,資本化是中國市場經濟建設深化的一個重要階段。但資本化進程有一個重要特點,即不僅交易有形資產,也交易無形資產,不僅交易現在,也交易未來。這樣就留下一個很大的不確定性空間?,F在有的企業是按2008年或者以后若干年的預期業績來定價,你怎么能保證這一期間不出大的問題?預期的偏差和錯誤、人為的虛假信息,加上人們相互影響,很可能形成由所謂“集體非理性”驅動的資產泡沫。所以,資產泡沫是資本化進程中很容易出現的伴生現象。是不是可以這樣說,資本化是一個好東西,搞不好容易引出不好的結果。
當然,這兩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我們既不能由于恐懼資產泡沫而放棄資本化進程,也不能放縱資產泡沫而使真實的資本化進程受阻。事實上,如果發生嚴重的資產泡沫,不僅資本化進程將被迫中斷,而且會使整個經濟陷入困境。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廣泛介入全球化過程,境內外金融活動聯系日益緊密,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流動性過剩問題突出的情景下,所面臨的挑戰更為尖銳。從國際上看,本幣升值背景下的資本化進程,有失敗或部分失敗的例子,如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也有較為成功的例子,如德國。中國的資本化進程走到今天這個程度,退回去是不大可能了,但前景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不可低估。最差的結局是嚴重的資產泡沫加實際的資本化過程進展甚微。應當而且完全可能爭取的前景是,汲取先行者的經驗教訓,利用好后發優勢,以我們自己的眼界、智慧和決斷力,比較平穩地渡過資本化進程中最不穩定的時期。如果做到了這一點,中國的國家競爭優勢將有一個實質性的提高,我們將不僅在中低端的產品制造上擁有優勢,在高端的金融和其他知識密集型領域也將擁有優勢,中國經濟又大變強將邁出決定性的一步。
劉世錦簡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產業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國防科工委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改革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等等。兼任了若干城市企業的顧問和若干大學的教授,長期以來致力于經濟理論,特別是工業經濟和政策問題研究,主要涉及企業改革、經濟制度變遷、宏觀經濟政策、產業發展與政策等領域。